楼主
谁是好汉谁来解,超难的。
一个数用3除余2,用5除余3,用7除余2,求这个数。想当我师傅的大佬们来试试吧。1楼
K=21n+2,n满足个位数是1或者6的所有整数,这样的K就是你要的答案
2楼
23,对吗?
3楼
其中一个啊
4楼
S=21*n+2必须要满足这个表达式才行,但是不是满足这个表达式的就一定全部都可以,这个n的取值很特殊,n应取以1为基数,在此基础上加5,也就是说,n=1,6,11,16,21……其实就是上面孙老师说的答案。
5楼
不对啊,23只是其中一个答案,哈哈哈,看来还是没有我想要的答案。看来23是推算出来的,真正的答案,哈哈哈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好好研究研究吧,是以个公式哦
6楼
好汉来狠狠pk吧,那真的不是答案。继续努力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7楼
谁说只有23了,你没有看我们的公式吗?S=21*n+2这个公式就对了,只不过n的取值不定,n取不同的值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,而这些n必须满足n=1,6,11,16,21……也就是把n=1,6,11,16,21……这些代入公式,得到的S就是你要的满足题意的答案了.
8楼
把孙老师的想法总结一下,答案可以表示成无限集合的形式:
{x|x=23+105k,k∈N}
具体解法如下。
解:
假设所求数比原数少2(注意到题中给出的3个除法中有2个是余2的)。则可满足
(1)可被21整除;
(2)被5除余1.
被5除余1的数的特点是个位数字为1或6
21的倍数中个位数字是1或6的数,只能是乘以一个个位数是1或6的数得到的。
个位数是1或6的数在自然数中出现的周期为5
5×21=105
所以,这些数必相差105的整数倍
故 假设数可表示为{x|x=21+105k,k∈N}
因为假设数比所求数少2,所以所求数集为:
{x|x=23+105k,k∈N}
9楼
呵呵!你是想要一个用集合或者数列的形式给出的结果吧,这下满意了吗
10楼
当当。。。。。。。。答案,标准的
。。。。。。。当N=23时,是这样的N=70*2+21*3+15*2-2*105
但是这样的数有n个,只要把2,3,2,换成R1,R2,R3,,并调整105的系数就可以啦。这是《老子算经》的
。。。。。。。当N=23时,是这样的N=70*2+21*3+15*2-2*105
但是这样的数有n个,只要把2,3,2,换成R1,R2,R3,,并调整105的系数就可以啦。这是《老子算经》的
11楼
不好意思,补充一点,R1,R2,R3是三个任意的整数。
12楼
这是数论里面的最基础的题,只要学过数论的人都知道回答{x|x=23+105k,k∈N},当N=23时,N=70*2+21*3+15*2-2*105
13楼
开玩笑,你好天真啊,我不知道你怎么学数学的,难道三个未知数的的题和有两个未知数的题,一样吗?况且上题是四个未知数R1,R2,R3,是任意的,而且105前的系数也是可以变换的,相当于四个未知数。上面的解说应该是很清楚的了
14楼
N=70*R1+21*R2+15*R3-R*105,这是答案。R1,R2,R3,R是四个未知整数。
15楼
怎么只有答案没有解呢?不会是那几句诗吧
16楼
答案有n个啊,你根据上面的条件代入数不就可以找到了吗
17楼
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!!!!!!!!!!!!!!!!!!!!
18楼
经典的孙子定理 孙子定理
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(见同余)的方法。是数论中一个重要定理。又称中国剩余定理。公元前后的《孙子算经》中有“物不知数”问题:“今有物不知其数,三三数之余二 ,五五数之余三 ,七七数之余二,问物几何?”答为“23”。也就是求同余式组x≡2 (mod3),x≡3 (mod5 ),x≡2 (mod7)(式中a≡b (modm)表示m整除a-b )的正整数解。明朝程大位用歌谣给出了该题的解法:“三人同行七十稀,五树梅花廿一枝,七子团圆月正半,除百零五便得知。”即解为x≡2×70+3×21+2×15≡233≡23(mod105)。此定理的一般形式是设m = m1 ,… ,mk 为两两互素的正整数,m=m1,…mk ,m=miMi,i=1,2,… ,k 。则同余式组x≡b1(modm1),…,x≡bk(modmk)的解为x≡M'1M1b1+…+M'kMkbk (modm)。式中M'iMi≡1 (modmi),i=1,2,…,k 。直至18世纪 C.F.高斯才给出这一定理。孙子定理对近代数学如环论,赋值论都有重要影响。
孙子问题的解法,以现代的说法,是找出三个关键数70,21,15。解法的意思就是用70乘3除所得的馀数,21乘5除所得的馀数,15乘7除所得的馀数,然後总加起来,除以105的余数就是答案。
即题目的答案为 70×2+21×3+15×2
=140+63+30
=233
233-2×105=23
公式:70a+21b+15c-105n
解法中的三个关键数70,21,15,有何妙用,有何性质呢?首先70是3除馀1而5与7都除得尽的数,所以70a是3除馀a,而5与7都除得尽的数,21是5除馀1,而3与7都除得尽的数,所以21b是5除馀b,而3与7除得尽的数。同理,15c是7除馀c,3与5除得尽的数,总加起来 70a+21b+15c 是3除馀a,5除馀b ,7除馀c的数,也就是可能答案之一,但可能不是最小的,这数加减105(105=3*5*7)仍有这样性质,可以多次减去105而得到最小的正数解。
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(见同余)的方法。是数论中一个重要定理。又称中国剩余定理。公元前后的《孙子算经》中有“物不知数”问题:“今有物不知其数,三三数之余二 ,五五数之余三 ,七七数之余二,问物几何?”答为“23”。也就是求同余式组x≡2 (mod3),x≡3 (mod5 ),x≡2 (mod7)(式中a≡b (modm)表示m整除a-b )的正整数解。明朝程大位用歌谣给出了该题的解法:“三人同行七十稀,五树梅花廿一枝,七子团圆月正半,除百零五便得知。”即解为x≡2×70+3×21+2×15≡233≡23(mod105)。此定理的一般形式是设m = m1 ,… ,mk 为两两互素的正整数,m=m1,…mk ,m=miMi,i=1,2,… ,k 。则同余式组x≡b1(modm1),…,x≡bk(modmk)的解为x≡M'1M1b1+…+M'kMkbk (modm)。式中M'iMi≡1 (modmi),i=1,2,…,k 。直至18世纪 C.F.高斯才给出这一定理。孙子定理对近代数学如环论,赋值论都有重要影响。
孙子问题的解法,以现代的说法,是找出三个关键数70,21,15。解法的意思就是用70乘3除所得的馀数,21乘5除所得的馀数,15乘7除所得的馀数,然後总加起来,除以105的余数就是答案。
即题目的答案为 70×2+21×3+15×2
=140+63+30
=233
233-2×105=23
公式:70a+21b+15c-105n
解法中的三个关键数70,21,15,有何妙用,有何性质呢?首先70是3除馀1而5与7都除得尽的数,所以70a是3除馀a,而5与7都除得尽的数,21是5除馀1,而3与7都除得尽的数,所以21b是5除馀b,而3与7除得尽的数。同理,15c是7除馀c,3与5除得尽的数,总加起来 70a+21b+15c 是3除馀a,5除馀b ,7除馀c的数,也就是可能答案之一,但可能不是最小的,这数加减105(105=3*5*7)仍有这样性质,可以多次减去105而得到最小的正数解。
19楼
晕 这是不定方程呀 大学才学习的知识 答案不唯一 中学阶段你就大胆的试答案吧
作者:113.141.64.*10-07-20 10:56回复此贴
共有回复19篇 1